Twitter Delicious Facebook Digg Stumbleupon Favorites More


3/29/2015

MacBook 儲存量不再不夠用! 10TB SSD 版本不是夢

MacBook 儲存量不再不夠用! 10TB SSD 版本不是夢

null

現在所有 MacBook 都配備 SSD 硬碟,因為其速度比傳統硬碟高很多,而且更加耐用。不過 SSD 到現在依然比較昂貴,所以 MacBook 的儲存空間也就比以前貴。如果買普通版,儲存量隨時不夠用。現在有個好消息,這個情況可能很快會改變了。

null

Intel 和 Micron 新公佈一款利用 3D NAND 技術造成的 SSD 硬碟,厲害之處是能夠將儲存量增加 3 倍至 10TB。他們預計今年稍後就會有配備這種超大容量 SSD 的電腦和筆電推出。雖然短期內 MacBook 儲存量未必會一下子加至 10TB,但這種新技術絕對有助降低 SSD 價格,讓 MacBook 容量也有望增加一點。

source pcworld

無論你是 iPhone / iPad 還是 Android 用家,我們都有最適合你的資訊。我們的Facebook 專頁,為你送上最新最快的科技新聞和手機資訊。

3/28/2015

Windows 10 官方中文頁面今日上線並確認免費升級細節

Windows 10 官方中文頁面今日上線並確認免費升級細節

   
0

今日 Microsoft 的內地官方網頁正式推出 Windows 10 中文介紹頁面,並確認不少關於 Windows 10 的細節。 
首先是大家關心的 – 就是 Microsoft 確認 Windows 10 的免費升級。官方表示 “對於符合要求的新的或現有 Windows 7、Windows 8.1 和 Windows Phone 8.1 設備,我們將提供在第一年免費升級到Windows 10 的優惠”。
此外還有 “當符合要求的 Windows 設備升級到 Windows 10 後,我們將在設備的受支持的生命週期內繼續使它保持更新、使它更安全,並隨著時間的推移引入新的特性和功能 (均不收取額外費用)。” 這與之前的消息完全一致。
Windows10
但需要注意的是,Microsoft 再一次表明 Windows 7 企業版、Windows 8/8.1 企業版以及 Windows RT/RT 8.1 是無法免費升級至 Windows 10。
在頁面的下方,Microsoft 還介紹 Windows 10 的相關細節,此外還有 Build 2015、Win10 博客、Win10 會員計劃等相關信息,感興趣的朋友可以去瀏覽一下。

3/27/2015

側透設計、高性價比入門級機箱 Corsair Carbide 100R

側透設計、高性價比入門級機箱
Corsair Carbide 100R
文: Oliver Lam / 評測中心


早前曾經介紹 Corsair Carbide 系列中不同機箱產品,當中主要是針對中高階玩家而設,至於入門級用家的機箱產品可能會較少作出介紹,今次 Corsair 的 100R 正正是為入門用家所推出,定價符合入門用家的預算,且功能上與一般中高階機箱設計相似,同樣提供前置 USB 3.0 、背板穿線、長身繪圖卡支援等,為入門用家提供合適的機箱設計。

功能齊全入門級電腦機箱


現時大多數針對遊戲玩家級的機箱產品,定價可能貼近千元,對於預算有限的入門用家來說是非常吃力,所以今次 Corsair 的 Carbide 100R 確實是一個不錯的選擇之一,定價大約四百元左右,雖然比普通一二百元的「跑車」機箱貴少許,但功能上卻能夠與其他中高階機箱比擬。

Carbide 100R 是一款以 ATX 設計的塔式機箱,外表以全黑色設計,感覺非常穩重,與一般顏色鮮豔以及花巧設計的入門級機箱形成非常大對比,雖然前面板都是以塑膠物料打造,但經過拉絲處理後完全不像普通塑膠,比起一般反光亮面的面板更容易接受,上方設有 2 組 USB 3.0 接口,並排的還有 HD Audio 接口及電源開關。

100R

100R
前置 2 組 USB 3.0 接口及 HD Audio 
100R100R
前面版的塑膠板經過拉絲紋處理、外觀帶美感

機箱面板上沒有開孔作通風, Carbide 100R 將前方的入風位移到面板的側邊,一方面令外觀不受破壞,另一方面亦能夠減少積塵時對外觀的影響。 Carbide 100R 前方能夠安裝 2 組 120/140mm 風扇,與一般大型機箱無異,而頂部亦可以安裝 2 組 120mm 風扇,有需要的用家更可以掛上 240mm 水冷排。機尾附送的 120mm 風扇就作為抽風用,當然用家亦可以換成一般 120mm 水冷排。

至於機內的硬件部份,機箱能夠安裝 ATX 、 M-ATX 、 ITX 等主機板,減少受主機板尺寸的限制,繪圖卡的安裝位置亦預留超過 410mm 長度,相信絕大部份的繪圖卡產品都能夠順利安裝。而處理器散熱器高度限制為 150mm ,與一般塔式散熱器高度接近,所以有部份散熱器有機會無法裝上,用家必需留意。

100R
前方可安裝 2 組 120/140mm 風扇
100R100R
( 左 ) 頂置 2 組 120mm 風扇 ( 右 ) 尾部抽風的 120mm 風扇
100R

儲存設備方面,雖然現時大部份用家都未必會安裝光碟機,但 Carbide 100R 仍提供 2 組 5.25 吋光碟機空間,以便用家安裝藍光光碟機等裝置。另外亦設有 4 組 3.5 吋 / 2.5 吋硬碟機托架,採用免工具設計,雖然只有 4 組安裝位置比一般機箱少,但對於入門用家來說,頂多只會安裝一組 SSD 配 2 組傳統硬碟機,所以數量上亦尚算足夠,  

主機板旁邊設有多個開孔方便用家背板走線,側板亦特別造成突起形狀,以容納更多線材收納,另外,其中一樣較特別的是 Carbide 100R 側板設有透明側窗設計,雖然 Carbide 100R 只是一個針對入門級而設的機箱,但加入側透設計後讓外觀感覺即時升格,與其他中高階機箱併起來的時侯,完全沒有不入群的感覺。

100R100R
( 左 )  2 組 5.25 吋光碟機安裝位置 ( 右 ) 4 組硬碟機安裝托架、兼容 2.5 吋或 3.5 吋產品
100R
設有不同開坑用作穿線走線之用
100R
側板特別向外突出、能夠容納背板走線線材
100R
透明側窗設計、以入門級機箱來說功能已經算相當齊全

售價: $390   查詢: Altech Computers (Hong Kong) Ltd.

編輯評語

Corsair Carbide 100R 針對入門用家,定價亦是 Corsair 一系列機箱產品中較低的之一,但設計上仍保留透明側窗、背板走線、免工具硬碟機安裝、前置 USB 3.0 等,相比其他普通二三百元的機箱, Carbide 100R 的性價比的確明顯佔優。

3/26/2015

桌上型 BROADWELL 只有兩款處理器,INTEL CORE I7-5775C 與 CORE I5-5675C 曝光

桌上型 BROADWELL 只有兩款處理器,INTEL CORE I7-5775C 與 CORE I5-5675C 曝光

上市時間應該就快到了,不過 Broadwell 在 Intel 的規劃中,確定只是個非常過渡時期的產品。
Intel 14nm Broadwell 已經有部分產品市場上販售,其中包含了 Core M 以及 MacBook Air 使用的 U 系列處理器,至於桌上型電腦方面…
ivb-e
現在可以確認,Broadwell 在桌上型電腦,也就是 LGA 1150 腳位部分,只會推出兩款處理器。
LGA 1150 方面,可以延續使用目前的 Z97 等系列主機板。日前,ASUS 以及 ASRock 也已經宣布旗下 Z97 系列主機板將可以透過 BIOS 升級支援 Intel 14nm Broadwell 處理器。至於可以使用的處理器型號為 Core i7-5775C 與 Core i5-5675C。
intel broadwell naming
至於 C 代表著什麼,其實我們也不知道。
Intel Core i7-5775C 與 Intel Core i5-5675C 分別是 4C8T 與 4C4T 的處理器,除此以外,快取方面就 Core i7-5775C 的 6MB 較高,而 Core i5-5675C 則是 4MB。
與 BGA 1364 的 Core i7-5775R、Core i5-5675R 和 Core i5-5575R 相同,這系列處理器的 iGPU 均為 Intel Iris Pro Graphics 6200。Intel Iris Pro Graphics 6200 代號為 Broadwell GT3e,最特別的是 eDRAM + 64/128 Bit 的記憶體位元設計。
雖然 Intel Core i7-5775C 與 Intel Core i5-5675C 非 K 系列處理器,但兩款處理器仍屬於「Unlocked」系列產品。
Intel 會在第二季釋出 14nm Broadwell 處理器,至於同樣是 14nm 製程的 Skylake 則會到第三季才會亮相。

3/25/2015

Backblaze 硬碟耐用度測試報告背後不願面對的真相

Backblaze 硬碟耐用度測試報告背後不願面對的真相

還記得所引用的Backblaze 硬碟測試報告一文嗎?這篇文章不僅僅在台灣有不少討論,在國外更是引起極大迴響。但Backblaze的硬碟測試報告是不是很OK?所測試的環境是不是有問題?這些少有被提及。本文摘譯自 "Dispelling Backblaze's HDD Reliability Myth - The Real Story Covered",由 Paul Alcorn 發表於 TweakTown。他認為這測試報告雖然內容很具體呈現,圖表也非常豐富,但問題很多,不具參考價值。至於原因為何,就來看看本文吧(當然,要採信哪一方的言論,就看讀者本身了)。

前言

很多公司為了搏版面,總是會有些荒誕滑稽的行為。
身為一個儲存裝置相關產業新聞工作者,挑燈夜戰以隨時獲得最新消息,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也因此我在工作期間,幾乎每天都看到些公司出盡奇招來搶鏡頭,有些讓人會心一笑,有些叫人眉頭深鎖,有些手段則極端到讓人直搖頭,而前些日子搶占各大科技媒體頭條的 Backblaze 可以說是最典型的例子。
Backblaze 家的官方部落格可以說是自家公司的小歷史,他們最為人津津樂道的,就是五美元驚人低價的儲存服務;然而過去 Backblaze 發表有關硬碟的分析消息,從傳統硬碟可以活多久到提倡企業級硬碟比消費型硬碟不耐用等文章,都存在有相當大的謬誤(編按:原作者說謬誤的洞之大,連卡車都可以開過去www)。然而卻少有人提出質疑,反而持續希望 Backblaze 發布更詳細的硬碟損壞率測試報告,也因此 Backblaze 才會發了這篇廣為大家引用的「我該買哪款硬碟?」(”Which Hard Drive Should I Buy?”),儼然成為這方面的權威。
雖然 Backblaze 提出的報告內容看上去相當清楚,但是他們卻從未公開測試的環境等相關資料,一旦深入探究,就可以發現當中其實有相當多問題,尤其是硬碟耐用這個主題。Backblaze 秉持開放精神,跟大家分享他們家伺服器機殼的細節,詳盡到使用者可以 DIY 打造自己的 Backblaze 伺服器,也因此讓我們有機會深入探究他們耐用報告背後存在的問題。
他們家在 2011 年泰國水患後硬碟供應荒期間的部落格文章,可以說是越看越有趣,因為他們可以說是無所不用其極來想辦法用最有效的方式維持低成本的經營。不幸的是,這樣的作法對於決定哪個品牌硬碟最耐用完全沒有幫助,甚至因此讓測試結果令人懷疑。不過大部分媒體不但沒有警覺到背後的問題,反而將他們家的耐用報告當作聖經一般引用。
總之,雖然 Backblaze 用了精美的圖表來支持論述,也選出了 Hitachi 跟 Western Digital 為大贏家,最後的輸家 Seagate 更是讓大家拍手叫好,表示「不意外」,然而若仔細檢視其內容,就會發現根本沒有贏家,因為大家都是輸家。
接下來就讓我們分別從硬碟的來源、伺服器機殼、硬碟使用 / 測試環境、硬碟工作量等四大方向,來戳破 Backblaze 報告當中的迷思,並證明該報告完全不能作為一般消費者購買硬碟的參考。

硬碟來源

Backblaze 向來不遺餘力尋找便宜硬碟來儲存客戶資料,目的就是用盡可能便宜的價格來提供服務。不過就算如此,也不至於從垃圾堆撿,所取得的硬碟都會經過一個短時間的測試,確保該硬碟符合需求。隨後以各種不同 RAID 或是複製方式,來確保這些便宜硬碟能提供資料保存足夠的安全性。
浴缸曲線雖然跟一般硬碟狀況吻合,但若了解 Backblaze 採購的流程,不難推斷當中存在有瑕疵的硬碟
而在2011年十月泰國水患期間,Backblaze 更是無所不用其極來取得足夠數量的硬碟來支持他們的營運;在硬碟供貨短缺、價格水漲船高的情形下,他們更是直接到街上掃貨,還管這招叫做「種硬碟」;首先他們捨棄傳統的內建硬碟,改購買較經濟實惠的外接式硬碟,將外殼拆除後,拿裏頭的硬碟出來給伺服器用,這過程也有名稱,就叫做「去殼」,就好像幫穀類農作物去殼一般。
而收成這些穀物的地方,則是 Fry’s 與 Costco 一類的大賣場,也因為掃貨的情況太誇張,他們家員工還被禁買過多數量的硬碟,不過他們沒打算放棄,之後出動家人跟朋友用複雜的策略來想辦法大量購買便宜的硬碟。搞到最後當地的賣場幾乎都快被掃光,於是他們訴諸於群眾的力量,用群眾外包的方式來進行。透過提供讀者五美元的回饋,請讀者來幫他們在賣場大特價時掃硬碟,這樣的方法確實能夠維持他們低價的服務,但也因此顯示他們所用來測試的硬碟樣本,其品質的一致性不足以用來作為硬碟使用耐用度的測試,因為當中甚至還包括整新品或是維修品。
根據測試報告,硬碟最容易掛點的時間落在服役後的幾周內,如果了解他們購買硬碟的來源跟方式,或許就不難理解。另外硬碟炸裂時間點圖表上所呈現到的浴缸曲線,也就是在該硬碟壽命週期開始與後期最容易觀察到硬碟損壞的現象,也許是符合大部分硬碟的狀況,但是根據上面蒐羅硬碟的方式,他們買到次級硬碟甚至瑕疵硬碟的可能性確實存在,甚至被列入測試樣本中。

伺服器機殼

Backblaze 除了將智慧用在掃貨上,同時也對自家伺服器機殼動了相當多腦筋;他們喜歡在部落格上分享自家伺服器機殼 Storage Pod 的細節,也讓機殼在測試中可能造成的問題浮現。
Storage Pod 目前已經進入第三代,但前兩代均存在有對伺服器硬碟有危害的問題,特別是無法有效減震的部分。震動可以說是硬碟的最大敵人,常常造成硬碟內部元件相當大的傷害,同時也會影響硬碟效能、耐用度。一般來說,桌機所使用的硬碟在正常使用下,多半可以在較少受震動影響的穩定環境工作,因此在設計方面也比較沒有特別嚴格的防震措施。
而專為企業用戶設計的企業級硬碟在這方面則是相當審慎,針對伺服器內、間相互影響的震動環境特別加強;而同一個伺服器機殼中放置越多硬碟,越容易相互影響,更別提若放到伺服器機架上,受到周圍伺服器的加成影響更是顯著;也因次若在伺服器當中使用消費級的硬碟,一如 Backblaze 的省錢策略,所造成的硬碟損壞情況也必定比正常狀況更為嚴重,這也是 Backblaze 所提出報告中隱而不顯的一部分。
這也是為何 Backblaze 不斷在改善自家伺服器機殼的原因,希望可以盡量減低震動的影響;不過最早期的 Storage Pod 在這方面可以說是非常薄弱,這也可以從測試數據中反映出來,越早期部屬的硬碟,其損壞率也越高,因此合理推測這樣的觀察跟舊式伺服器殼對於減低振動影響效果不彰的狀況有關;而更有趣的是,在安裝在舊機殼裡面的硬碟,多半是 Seagate 家的產品,若數據真能反映真實情況,25.4% 的損害率也早該讓 Seagate 關門大吉了。
簡而言之,從這就可以看出 Backblaze 的數據有很多隱性資料沒有公開,不同的硬碟在不同種伺服器機殼中的問題即是一例,光是對震動的減輕程度的因應,就可以對硬碟的耐用度有相當的影響,因此在數據分析時,理當根據不同機殼來分類,較舊的硬碟也必定沒有被放在耐震能力較好的三代機殼中運作,因為該機殼是在 2013 年二月才正式採用。

硬碟工作環境

另一個對硬碟使用壽命有相當影響的因為,就是工作的環境溫度。
不同的環境溫度、濕度,都對硬碟壽命有影響,而在爬 Backblaze 部落格的過程中,卻發現 Backblaze 曾經這樣表示:「…根據過去三年間的觀察發現:一、在硬伺服器機架上層的硬碟環境溫度,約比下層高了三度;二、在靠近中心的硬碟比周圍的硬碟高上五度;三、不需要六組風扇全運轉,僅需兩組就可以讓硬碟在正常的工作環境溫度中執行;四、熱的影響似乎與硬碟損壞沒有直接的關聯性(至少在伺服器機架當中的工作正常溫度範圍內。)」
Backblaze 宣稱硬碟的作業環境溫度並不會對硬碟使用壽命有影響,但這跟一般人的直覺似乎對不上,硬碟的製造商也不會這樣對外標榜,故所有硬碟產品才會標上最適合的正常工作溫度範圍,個別差異也確實存在,故在沒有對正常工作溫度區別的狀況下,若要以Backblaze 的觀測數據做為判斷的標準,顯然是有問題的。

硬碟工作量

每一顆硬碟都有具體標有各自可承受的工作量,這些工作強度指示不僅是因為個別設計差異,也跟所使用元件有關。一些相對廉價的硬碟,所能夠承受的工作強度較低,以因此不需要太高檔的元件。這樣的設計思維,也表示部分硬碟在過度使用的狀況下,本來就比較容易影響其使用壽命。
Backblaze 所購買的硬碟多半是便宜的消費型硬碟,同時在測試報告中也沒有對硬碟的最高承受工作量進行分類,因此將這些比較次等的硬碟投入高強度的工作環境,自然會讓它們的使用壽命更短,這也讓觀察到的數據比一般依照建議使用的情形要來的差;故 Backblaze 將這些硬碟放在一起做比較,不免會有些問題,因為就算是將同種、同型號的硬碟放在一起比,也會受到所乘載的工作強度影響,對硬碟有不同程度的耗損,更別提將不同品牌的硬碟放在一起,基本上是無法進行比較;若沒有依照硬碟等級、品牌等進行精確的工作環境分類,就無法得到客觀的結論。

結論

根據上述幾項 Backblaze 所犯下的謬誤,從眾多沒有控制的變因到提供資訊不完整,顯現他們家的報告無法作為消費者購買硬碟的參考依據;報告中的損壞數據相對於一般使用狀況下,顯然是太高了,就算在報告中獲得較佳數據的硬碟廠,若消費者都依照保固約定退回硬碟,那大家都不用做生意了。
而除了上述點出的問題外,報告中報告中每款硬碟的樣本數量都不一致,更容易讓一些可能本來就存在缺陷的硬碟混到樣本中,一如 Backblaze 發表的一篇文章「企業用硬碟之現實與虛構」(Enterprise Drives: Facts or Fiction?),當中用了應該是同一批購買的 368 顆企業用硬碟與另外 14,719 顆消費用硬碟比較,除了可能有些有問題的硬碟外,每一顆硬碟的作業狀況,一如先前所說是否處在同樣的伺服器機架、機殼,工作溫度跟工作量等等因素都不相同,也讓裏頭得到的比較結論全然沒有參考的價值,說穿了也只是標題比較聳動一點而已。
簡而言之,盡管 Backblaze 以提供低成本方式提供經濟實惠的服務這一點相當令人佩服,但是他們手上硬碟的測試環境所觀察到的數據,並不能真實且公平的反應這些產品的實際使用狀況,而縱使這樣誤導消費者的結果並非 Backblaze 的本意,他們也許就跟其他公司一樣,只是想藉此得到些曝光率,但透過媒體的推波助瀾,在沒有仔細查證的狀況下,讓這項結果廣為流傳甚至被奉為圭臬,難免不會損及消費者及硬碟廠商的利益。

3/24/2015

Intel Broadwell 系列桌面版處理器

不設鎖頻限制、全面放超頻能力
Intel Broadwell 系列桌面版處理器
文: Samuel Wong / 新聞中心
文章索引:處理器 INTEL IT 要聞
早前 Broadwell 處理器於 2015 年正式解禁,暫時該處理器系列僅有針對筆記簿型電腦所推出的版本,即是 Core M 及 Core U 系列,近日市場消息指, Broadwell 系列將會推出兩款針對桌上型電腦處理器,加上不少大廠已發表旗下所有 Z97 及 H97 晶片組主機板,只需要更新 BIOS 至最新版本,即可全數支援 Intel 第 5 代處理器,相信 Broadwell 系列處理器將於 2015 年首兩季正式推出。

據了解,針對桌上型電腦市場 Intel 將推出兩款 Broadwell 處理器支援市場需要,包括 Intel Core i7-5775C 及 Intel Core i5-5675C ,時採用 LGA 1150 Socket ,雖然兩款處理器以 「 C 」為代號後綴,但與以往只有「 K 」版本能超頻的情況不同,新一代處理器同樣不鎖倍頻,具備超頻能力,讓用家更能發揮處理器的效能。

Intel Core i7-5775C 為 4 Core 8 Threads 設計,基本時脈為 3.3GHz 、 Turbo Boost 最高時脈為 3.7 GHz 及 6 MB L3 Cache 等,而 Intel Core i5-5675C 為 4 Core 4 Threads 設計,基本時脈為 3.1GHz 、 Turbo Boost 最高時脈為 3.6 GHz 及 4 MB L3 Cache 等具體規格。此外,兩款均採用 14 nm 工藝制程、支援雙通道 DDR3L- 1600MHz RAM 及 TDP 為 65W 。

同時,兩款處理器同樣內建 Intel 第八代 Iris Pro Graphics 6200 iGPU ,代號為 GT3e ,繪圖核心亦向上提升,除了擁有更驚人的 3D 繪圖效能,還為用家帶來引頸以待的 4K Ultra HD 顯示技術,提供極為精細的畫質顯示。

DieShot

3/13/2015

USB Type-C 是甚麼? 就是自從電腦面世, 我們一直等待的東西

USB Type-C 是甚麼? 就是自從電腦面世, 我們一直等待的東西

null

近日大家常常見到一個名稱 – “USB Type-C”。無論 Apple 或 Google 似乎都準備全面轉用這個 USB 的新標準。究竟這是甚麼東東? 又要換 USB 線,會不會很麻煩? 你要知道的很簡單:USB Type-C 可以說是自從電腦面世後,我們一直等待的東西。
null

簡單來說,USB Type-C 就是新一代 USB 插,將會同時取代現存的 USB 2 / USB 3 以及 microUSB。由於 USB Type-C 很細小,所以由電腦到手機,以至小小的週邊產品都可以配備。和 Apple Lightning 線一樣,USB Type-C 一樣正反可插,去除傳統 USB 最煩人的問題。

null

USB Type-C 的傳送速度也很高,達到 10Gbps。除了用來傳送檔案,還可以用來接駁顯示器輸出畫面,同時支援 DisplayPort 及 HDMI 兩大顯示制式。而且畫面輸出是雙向的: 例如一邊接駁手機,另一邊接駁電視,可以讓手機畫面傳送在電視看;或者電視畫面傳送到手機。

另一個讓 USB Type-C 可以跨裝置的原因,是支援達到 100w 電力,足夠為大尺寸筆電供電。雖然不能直接「互插」,但 USB Type-C 是支援和舊 USB 2 / 3 互通的,只需用轉駁就可以。初期可能會有點麻煩,但看來這次普及速度將會很快。

和以前的 USB 一樣,USB Type-C 是個公開標準。表示不會由任何一間公司獨有,任何人都可以推出 USB Type-C 的裝置和週邊。也表示 USB Type-C 成本低,產品價錢也可以很低。

null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 – USB Type-C 一個插就能連接所有東西:桌面電腦、筆電、手機、平板、所有週邊、顯示器等等。全部都可以用同一個插槽,同一條簡單又便宜的線搞定。這個就是這麼多年來,我和所有電腦用家的夢想。

無論你是 iPhone / iPad 還是 Android 用家,我們都有最適合你的資訊。我們的Facebook 專頁,為你送上最新最快的科技新聞和手機資訊。

SSD 生命力有多強?由這個長壽測試告訴你!





SSD 生命力有多強?由這個長壽測試告訴你!



固態硬碟 ( SSD ) 既擁有高速及防撞 2 大特性,加上因製程改良令產量增加及價格下降,SSD 已成為主流手提電腦的必要配備。但相比起傳統磁性硬碟來說,SSD 的寫入壽命限制卻令部分用家擔心。為此一個外國網站進行了為期接近 2 年的測試,測試到底 SSD 的實際壽命到底有多長,結果令人非常震驚。ssd-endurance-test-op2013 年 8 月,外國網站 TechReoprt 找來了 6 隻容量介乎 240-256GB 之間的固態硬碟,分別是 Samsung 840、840 Pro、Intel 335、Corsair Neutron GTX 及 2 隻 Kingston HyperX 3k ( 一只採用壓縮數據,一只沒有 ),再把他們連接到電腦上並每天 24 小時不停地寫入資料,觀察他們到底能支持多久。
ssd-endurance-test-average-write
▲ 6 隻 SSD 的速度記錄,可見 Samsung 840 Pro 的表現一直都非常不穩定。

6 隻固態硬碟即使每天面對不停的寫入要求,其性能亦沒有多大變化,速度仍然是那麼優秀。不過當測試到達寫入 700TB ( 1TB = 1024GB ) 數據後,Samsung 840、Intel 335 及沒有採用壓縮數據技術的 Kingston HyperX 3k 分別於寫入 900TB、750TB 及 728TB 數據時便突然死亡,系統亦完全無法辨認它們。而緊隨其後死亡的是 Corsair Neutron GTX,成功寫入約 1.2PB ( 1PB  = 1024TB ) 數據後便正式完蛋。至於餘下的 Samsung 840 Pro 及採用壓縮數據技術的 Kingston HyperX 3k 則於分別寫入 2.4PB 及 2.1 PB 數量後便宣佈死亡。
6-ssd-sequential-read-write
▲ 6 隻 SSD 的連續讀寫表現。


▲ 6 隻 SSD 的隨機讀寫表現。
▲ 6 隻 SSD 的隨機讀寫表現。
由這個測試可知,雖然固態硬碟不但擁有壽限,但是其生命力仍然非常頑強,即使用家每天寫入 100GB 數據到固態硬碟上,要寫滿 700TB 數據也得花 19 年多,屆時相信用家早已更換其他儲存媒介了。

3/12/2015

取代傳統按鍵!iPhone 6s 機身兩側或會加入觸控式螢幕按鍵

取代傳統按鍵!iPhone 6s 機身兩側或會加入觸控式螢幕按鍵

讚好此文:

三月 11, 2015 • 手提電話 •
01
近日有關 iPhone 6s 的傳聞開始在網上不斷湧現。繼較早前華爾街日報表示 iPhone 6s 將會加入 Force Touch 功能及有粉紅色機身版本後,今日美國專利商標局(USPTO)就再公開了 Apple 一項新專利,顯示新一代 iPhone 的機身兩側或可能會配備觸控式螢幕按鍵。
02
從美國專利商標局披露的文件中可以看到,Apple 這項新專利是在裝置兩側設置一個類似觸控式螢幕,它除可以取代傳統的實體按鍵外,更有可能可根據用家的喜好而設定成各種不同的功能。
03
此外,專利文件同時更提到這個機身兩側的螢幕將會由一層或多層柔性層所組成,上方覆蓋上透明玻璃或塑料,而且更採用完全平面設計,因此除機身兩側外,更可以應用在機背或機面上,如此一來最終或可完全取代傳統的實體按鍵,將來 Home 鍵、音量鍵及開關鍵都可能會變成輕觸式操控。另外亦可以讓手機的操作變得更加全面,例如觸控式按鍵可以設定成相機快門,或直接變成遊戲控制器的各個按鍵等。
04
05
來源:Patently Apple

Samsung Galaxy S6 Edge 降臨台灣,雙曲面的美型新旗艦動手玩(更新)



凌晨才剛剛海外發佈的 Samsung Galaxy S6 與 S6 Edge,很快地就降臨台灣與大家見面了。這兩部全新旗艦,為 Galaxy 手機系列帶來全新氣象。他們都有著前後 Gorilla Glass 4 玻璃配合鋁製金屬邊框的新設計,基於 Android 5.0 Lollipop 的新版 TouchWiz,還將堅持搭載的實體 Home 鍵,提升為實用性更高的按壓式指紋辨識規格,還內建無線充電並可提供眾多信用卡公司的 Samsung Pay 行動支付支援。而旗艦「們」的新一代強悍處理器與高解析度螢幕的亮眼規格自然是不在話下;有著 Edge 之名的版本,甚至還超越Note Edge 的單側曲面螢幕進化為手感很特別的雙曲面螢幕。

今天小編把握了與 Galaxy S6 Edge 的短暫相處時間(可惜 S6 目前台灣還沒有可以開機使用的機器)有了簡短的動手玩感想,必須說這次 Samsung 真的讓人有「Next is Now」將未來科技拿在手上的感覺啊!往下觀看動手玩心得。

Samsung Galaxy S6 與 S6 edge 台灣動手玩

瀏覽所有照片
30 張圖片
 

SAMSUNG GALAXY S6 與 S6 EDGE 中文動手玩


雖說 Edge 版的 Galaxy S6 依然有著有點偷吃步的螢幕內側黑邊,所以在屏佔比的表現上,其實跟一般版的 S6 亦或是近期的大螢幕旗艦 Note 4 沒有太多差異,但因為雙曲面讓邊緣變成斜面的關係,所以手機拿到正面一看,會有屏佔比表現十分優異的「錯覺」;不過說是說錯覺,反正這類規格就是求一個看起來爽快,就這點而言,S6 Edge 真的提供了類似的視覺享受。


圖、一般版 S6 的側金屬殼起伏提供了更舒適的握持手感

S6 與 S6 Edge 都跟上了新旗艦必備的 2.5K 螢幕,在 5.1 吋的螢幕上,提供了高達 577ppi 的高解析度。面板不意外地使用了 Super AMOLED,色彩表現就現場看起來依然有著 Samsung 的水準,十分的鮮豔且明亮 -- 當然,這規格也意味著不同可視角下依然還是有著偏綠的特性,不過雙曲面螢幕無色偏的可視角度倒是更廣了一點的感覺,這算是有了不錯的進步。


操作方面,坦白講個人還是覺得一般版的 S6 所提供的邊緣厚度比較合乎常理,因為即便 S6 Edge 在厚度比起一般版本多了 0.2mm(題外話,重量倒是比較輕一點,僅 132g),側面也依然有著該有的按鈕配置與一點點的螢幕邊框存在。而因為 Edge 版側面空間較吃緊的關係,所以 SIM 卡槽也從一般版位於右側電源鈕旁邊,移到了頂部紅外線遙控窗口一旁。

但就小編今天短暫的試用之下,還是免不了會因為大拇指碰到螢幕側面,而影響了另一隻手操作的狀況發生。這點也許要等到習慣了其側面金屬框邊緣的時候,才能夠比較知道什麼「手感」的時候,會必須要稍微縮一下手指躲開誤觸了。


說到側曲面螢幕的應用,這次最炫的應該就是上圖這個將螢幕朝下時的「VIP 閃燈快顯」功能了吧,可以如上圖這樣為最多五位 VIP 聯絡人,指定光條的來電顯示顏色;透過長按背面的心跳偵測器則是可以帶來「觸感回覆」的拒接回簡訊功能,並可在桌面曲面螢幕邊緣顯示像之前,「側邊按鍵面板」抽屜功能的 People Edge 快速聯絡人列表,啟動位置則是固定在右上角。

這裡要注意的是,即便採用了 Gorilla Glass 4 玻璃,但 S6 / S6 Edge 的螢幕邊框並沒有高於螢幕平面的設計,坦白講如果沒有裝上保護殼 / 貼的話,個人應該還是不建議各位就這樣把螢幕緊貼著桌面玩親親啦 -- 背面倒是因為凸起的主鏡頭的關係,所以機背並不會全面緊貼桌面。


圖、相當可愛的未接來電提示顯示

S6 Edge 可以將休眠時的通知功能指定在左側或右側(不能同時驅動),啟用方式與 Note Edge 一樣,都是橫向來回掃動螢幕便可帶出。比較可惜的是,S6 Edge 因為側螢幕並不像 Note Edge 有著額外的「Plus」解析度與螢幕面積的關係,所以側邊功能的部分除了通知還有 VIP 聯絡人色條外,還是沒有 Note Edge 那樣強悍;我們也反過來問了廠方,是否有加入 5 名聯絡人色彩條在 Note Edge 的打算,得到的回答則是不排除這樣的可能。


圖、無線充電功能測試(使用 Qi 標準之行動電源)

因為背蓋不可拆的關係,S6 / S6 Edge 將以往需要透過背蓋配件達成的無線充電功能,直接內建於新款旗艦之中,提供可支援 WPC 與 PMA 認證的無線充電規格。背蓋不可拆所帶來的改變還不止於此,Samsung 為了此,也忍痛將長久以來自豪的可拆電池與 microSD 記憶卡支援傳統拋棄 -- 後者該公司用新一代 UFS 2.0 高速的 32GB / 64GB / 128GB 的內建儲存空間選項,來讓消費者獲得更好的規格盡可能降低反彈;至於可拆式電池... 則是以快充與更好的續航來說服消費者,但這部分還有待實測才能確定續航到底是否能符合時下標準。


圖、S6(下圖)與 S6 Edge(上圖)的側面線條有些微不同

S6 / S6 Edge 的喇叭移到了底部,加上 3.5mm 耳機孔在一旁的關係,使得手機底部的造型真的很難讓人不聯想到 iPhone 6(Z3 表示:...)-- 較為平滑線條的 S6 Edge 更是神似。Samsung 亦表示他們改進了喇叭的音量表現,不過就現場與 Note 4 的比較之下,以官方的鈴聲聽起來,S6 Edge 的音量並沒有超越 Note 4。不過音質聽起來感覺有明顯的提升,即便在最大聲音量時,感覺離爆音也還有一段距離。


效能反應的部分,必須說在已經有安裝一些 App 的現場 Demo 機上,我們還是感受不到什麼明顯延遲。這點在 UFS 2.0 的內建儲存空間、3GB LPDDDR4 記憶體與強大演算能力 64-bit 處理器的規格配合下,應該不太令人意外。當然,更為簡化的 UI 應該也有幫上一點忙 -- 終於換了主題配色!

S6 帶來了雙擊實體 Home 鍵快速啟動相機的功能,前後鏡頭也都支援了 HDR 錄影 / 預覽規格 -- 前鏡頭為更為廣角的 5MP 相機;主相機是搭載有 OIS 防手震的 16MP 相機,這方面的表現就現場實拍觀看之下,感覺雖然白平衡有一點點偏紅的感覺,但在對比與銳利度畫質細節的表現上水準相當地好。隨著 TouchWiz 的更新,S6 的拍攝介面亦有改變,變得簡潔非常多。而對於希望手動掌控相機功能的朋友,他們的「專業模式」則是提供了快速調整各項手動曝光與濾鏡等選項的功能。


S6 / S6 Edge 的相機規格提升到了 f/1.9 大光圈,還支援很有意思的追蹤對焦功能。不過機背的鏡頭突起,卻也是個人覺得這次手機造型最讓小編感到可惜的地方 -- 是說,也有人對於玻璃機背的質感感冒,但個人覺得這樣的設計已經比起前幾代要有質感多了啊,而且配合這次推出的幾款色系其中有些變色反射的特殊質感,相信可以正中許多追求特殊手機顏色朋友的需求。

最後要提的,是這次 Samsung 的指紋辨識也終於改為按壓式的設計,而在我們現場的測試之下,它也能像 iPhone 那樣,在螢幕喚醒的狀況之下,無需按下按鍵便可直接解鎖。重點是,它也變成沒有方向限制,所以即便螢幕橫拿按壓也都能順利解鎖,相當便利。


圖、左右分別為 S6 與 S6 Edge 的限定色「晶玉藍」與「極光綠」

整體而言,個人覺得具備新設計語言、效能提升以及特殊雙曲面螢幕的 S6 Edge,真的堪稱近期最讓小編感到驚豔也很有入手衝動的 Samsung 旗艦機 -- 不過這裡的前提,是要能找到可以將主鏡頭與螢幕保護得宜,而且又不失其特色的保護殼配件 XD。而剩下來的懸念也許就是上市的價位了吧?希望 128GB 版本不會貴到翻天啊。

更進一步的深度心得,我們就留到評測時再帶給大家;本地的銷售資訊今天倒是沒有太多公佈,估計到了接近 4 月 10 日全球開賣日的時候應該會有進一步發佈才是,敬請期待我們的追蹤報導啊。